从《六十年代的变迁》看连环画风格的变化(图)
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连环画逐渐走向衰落时精心策划了两套现代题材的长篇套书,一部是汪国新的《长江三部曲》、另一部就是查加伍的《乱世风云》。这两套书都是浸透了画家心血的传世力作,曾先后在第三届、第四届连环画评奖中获奖,现已越来越被连迷所看重,是连迷必藏的连册。作为一个地方性的出版社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跑马书”横行之时,能鼎力推出这样两部力作,这在当时即使是北京、上海、辽宁等大专业出版社亦不多见,所以身为湖北连迷,深为我们湖北为连坛所作的贡献而自豪。
然而生不逢时的是,当该社正大力推出这两套书之 时,正是连环画行将滑坡之时,从而也给这两套书带来了避免不了的遗憾。《长江三部曲》64开本仅出了前三集,便杳无音讯,有时想莫非是“三部曲”这个书名竟成谶语乎?尽管以后以32开合订本的形式出齐了整套书,而连迷们却更加惋惜那已夭折的后七集小书。不过今天想重点说的是查加伍的《乱世风云》。现在人们通常谈论的这套书是一九八九年出版的,六集一套,根据长篇小说《六十年的变迁》原著改变。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可能有些连友不知道这是查先生第二次绘画这套书,查先生第一次绘画的这套书不是现在人们看到的这样子,而是较为写实,基本上接近于《长江三部曲》的手法,
但仅在一九八四年以《六十年的变迁》的名字出版过第一集,从这仅出的第一集知道,该套书原计划出五集,而不是现在的六集,这计划后出的几集,不言而喻,也遭到了与《长江三部曲》同样的厄运,只是不同的是时隔五载,该套书由出版社一次性推出,以全新的面目与读者见面,不仅更改书名为《乱世风云》,更改了画风,以更加变形的手法来展现这套连环画。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笔者曾带着这个疑问借这次武汉首届连环画竞买交流会之机请教了查先生,查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原有的画法不能很好地表现大革命时期如火如荼,波澜壮阔的斗争场景,所以才改为现在这种画法,较为适宜,更能表现当时的社会气氛”。这里我不能不说查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曾将这两种书详加比较,两个第一集就内容而言,从头到尾基本一致,只是第一稿的篇幅较第二稿多出二十四幅,某些情节描绘得更详细些。从艺术表现手法看,这里仅以二者表现内容相同的第十三幅画面为例,略作比较,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作为寡妇的童少英(主人公季交恕的母亲),受封建礼教的约束,不能抛头露面,只能守在家中,边做针线活、边伤心落泪的场景。可以看出第一稿的画面较为平淡,但也较为自然,试想童少英那时还是刚守寡的少妇,家里也还殷实,不应该一开始就表现得又衰老又贫困,应该有个逐渐过渡过程,这样也许读者更能认同,尤其画面中季交恕用脚戏弄小猫那种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细节描绘,与后面表现他生逢乱世、历经变迁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正像查先生所说的那样,改动后的第二稿突出了悲剧效果,揭示人物忧伤的心情更深刻,更具有感染力。类似这样可以相互对照的画面还有很多,相比之下,平凡无知的我还是更喜欢第一稿,其场景描绘更细致,人物刻画更丰满,更易让人接受、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只能看到这第一集,相比《长江三部曲》不是更令人遗憾。
从这里我们又一次真切地体验到了连环画风格的变化。连环画兴起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那时画法较为原始、粗糙,仿照舞台形象依样画葫芦,发展到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画功扎实的艺术家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连环画这个艺术园地里来,刻画出了一大批充满生活气息、优美生动的连环画,比如现在已很难见到的汪绚秋的老版《变天记》,蔡千音、傅洪生的《烈火金钢》,赵宏本、徐甫堡的《吕梁英雄传》、老版《三国演义》中的钱笑呆的《空城计》、盛焕文的《战长沙》、徐余兴的《传书救刘备》等连藏珍品,从而将连环画艺术推向顶峰。进入八十年代,那时的青年画家多不满足于传统的写实手法,强烈追求艺术个性,以虚实结合的手法也创作了一些佳作,如施大畏的《暴风骤雨》、叶雄的《子夜》、胡博综、杨雨青的《家》、《春》、《秋》。到八十年代后期,画家们似乎越来越不愿受约束,画面更加注重写意变形,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传神达意,除个别能做到形不似神似外,大多数亦近荒诞,形似跑马。绝大多数欣赏水平低,平凡如我的连迷实难接受,只有敬而远之,连环画从此跌入低谷,一蹶不振,直至今日仍难以自拔,今后是否还会发展颇令人怀疑,《六十年的变迁》连环画也许就是供给连迷的最后晚餐。屈指算来,从二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恰好也是六十年,六十年的变迁由兴盛到衰败,竟然与查先生的连环画书名巧合,是天意乎?还是人为乎?也许传统连环画的艺术生命就只有这六十年,有的连迷可能要问"九十年代里不是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连环画吗?"我却不禁要反问:“你认为那也能算是画吗?”悲夫!
文:王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