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下载 
资费标准  支付方式
申请付费  帮助信息

 首页>>连藏天地>>连藏探讨>>正文

短暂的“新闻图画”时代

  清末民初是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新旧观念碰撞,各种思潮涌动。从文化的视角审度,那也是个硕彦迭出、文著突兀的岁月。吴友如从裱画铺学徒成为《点石斋画报》的主笔,便是借助了时代的风浪,扬起了个人疾驶的篷帆。吴友如将火车轮船、声光化电、西洋医术等的洋场风情、风俗街井和奇闻逸事入画,引来了正统画家的极大不满。正是这般不伦一类、非驴非马的图像,将西方绘画的写真精神与中国古籍绣像及民间木版年画的布局造型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那时,西方现代新闻纸刚刚传入中国。虽说上海是个引领风气之先的开放口岸,但照相业仍不成气候,新闻摄影尚不能为报纸采用,而报纸的图文并茂特性又不能因此减弱,于是,报纸上一种新兴的颇具本土特色的绘画形式便应运用而生了,时称“新闻图画”。
  光绪十年(1884年),《申报》馆附设的石斋书局创办了《点石斋画报》,为随报赠送品,意在增加《申报》的可读性。画报主笔吴友如说过:“绘画应该跟随时代,时代在变迁,画村也可变迁。目前我们看到宋元人画,感到无不古雅绝俗,但宋元人在当时作画,也不过随意取些眼前景物作为题材而已,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不能画当前的景物呢?”
  新闻图画过去、现在的意义均不在绘画本身。过去,不过“奇闻、果报、新知、时事”四者,鲁迅曾称之为“了解新学的人的耳目”。于今,它成了研究那个时代最为直观的历史资料。至于吴友如的丹青技法,虽谈不上气韵生动、镂月裁云,却也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尽显锦绣繁丽之能事;乍一看,明显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其本人的白描功不浅,二是受泰西透视法的影响很深。时尚入画的作法在海上画派的一些大家笔下也见到过,商业的力量于此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至于画幅中所持的某些观点,如对租界生活的描摹,对中法战局的表述等,无疑受到了《申报》主办者立场的掣时。
  《申报》是由英国人美查创办的。美查本人惟利是图,曾因“点石斋石印局偷印古书案”被告上公堂,吴友如对其不法行径极为不满,借故辞职,随后自己创办了《飞影阁画报》。随着照相业的发达,新闻图画在表现新知时事、阐论国计民生时已力不从心,为此它在发展后期转向了镂陈风情俗尚、铺述断案拆讼等时效性不很强的图像。《飞影阁画报》每期还增加了“画粹”之页,将“百兽之图”、“闺艳汇编”、“新妆仕女”等画谱内容一一刊载。正是从这类拾遗补阙、喧宾夺主的画篇中,让后人看到了吴氏深邃的学识修养和高尚的文化品位,看到了他性格中截然不同的另一面。这些篇幅捂为被其故友汇编进了《吴友如画室》,数量达千余幅。同时也使人师,像他这样具有传统功力笔法的画师,在接受新闻图画的绘制任务时,难道就没有几许心理障碍?今人已无法从他的包罗万象、蔚为大观的“俚俗”长卷中揣测一二了。新闻图画的好时光毕竟已逝,人们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将其当做茗余酒后展卷玩赏的必备内容了,吴友如等一批新闻画家也只得无可奈何风流云散,很快便淡出了趋新骛奇的海上士绅民众的视线。吴友如于1893年去世,《点石斋画报》也于1898年停刊。一个短暂的新闻图画时代就此终结,但它留下的却是一部厚厚的“画史”,一个道不尽的话题。
文:介子平  
【关闭窗口】
 在线浏览
古天奇物
季源业 绘
 
 藏品交流
  • 11晚清社会风俗百图
  • 吴友如 9.0品 ¥120.00 成交
     相关文章
  • 短暂的“新闻图画”时代
  • 吴友如在上海的画报事业
  • 点石斋与大可堂
  • 介绍《点石斋画报》
  • 中国新连环画创始人——吴友如
  • 寓雅于俗的“新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