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连环画(上)
--“小人书”沧桑录
童年的启蒙读物--功不可没的小人书
住在上海西南角的卢教授有一间很大的书房,四壁的书橱里摆满了古今中外的各类书籍。生性豁达的卢教授对满屋的藏书从不吝啬,有朋友来,有学生来,听任翻阅,随意借去,时间多长、还不还来都没有关系。唯独有一个小檀木箱子,谁都不许碰,连卢教授的孩子们也不行。只有卢太太知道,这小箱子里珍藏的只是十几本最不起眼的小人书--一套五十年代出版的、由张令涛、胡若佛、董天野等画家绘制的《红楼梦》连环画。卢教授对这套连环画珍之爱之,常在伏案笔耕之余,取出来细细地翻阅。他对这套书的评价是描绘细腻、人物生动,具有文人气息,百看不厌。可是碍于一个教授居然喜欢被称作"小人书"的连环画,面子上总有点那个,因此轻易不让人知道。
目前三十开外的一代人,大都在童年时接触过连环画这东西,也都从这一特殊的出版物中获得过各种效益。喜欢美术的还往往从它得到启蒙,从小临摹,有的长大后学有所成卓然成家,在其他美术领域内扬帆远征;一般的人也往往从连环画开始,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和各种知识,转而去攻读原著,向各个更高级的知识层面攀登。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连环画实在功不可没。
兴旺--低谷--复苏
小人书几经沧桑
连环画,上海一带俗称“小人书”,北方称“小画书”,在港台俗称“公仔书”,在日本被称为“漫画”,在西方,称为“COMICS”。在三十年代左右,上海是连环画的大本营,大量的连环画在上海出版,流向内地及港、澳、东南亚。当然,那时的连环画迎合小市民口味,多数内容低下,往往为知识阶层所不齿。解放以后,连环画的内容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改编各类优秀文艺作品为主,逐渐成为老幼咸宜的通俗读物。建国以来,全国各专业出版社出版连环画近二万种。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水浒》、《铁道游击队》、《山乡巨变》等套书就在其中。这一段辉煌的“历史”是众所周知的。
连环画出版的这种盛况除“文革”中间中断以外,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中期。忽然发生了大的转折,似乎一夜之间,我们熟悉的连环画就从书店的柜台上消失了。书店方面的理由很简单:“卖不脱!”一时间,各出版社纷纷惊呼:连环画出版大滑坡,连环画出版走入低谷!大家也纷纷找寻原因。一说是,谁叫大家一窝蜂出武侠连环画,粗制滥造,影响了销路;一说是经济发展了,电视、电影冲击太厉害,大家坐在沙发上,剥剥瓜子,喝喝茶,看那会说会动的,不比翻小人书强?可是仔细想想不对了,同样是经济发达的日本,连环画出版大行其道,举国近70%的人爱读连环画。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连环画也深受欢迎,不少连环画还被改编拍成电影,如《超人》、《蝙蝠侠》等。为什么独独中国的连环画不受欢迎了呢?这就必须从中国连环画本身来找找原因了。
见仁见智:连环画如何再现辉煌
长期从事连环画文字编辑的王先生认为:中国连环画的一个致命弱点是从来都系根据现成的文艺作品改编成文字脚本再绘制的,目前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日新月异。比如一部好的电视剧,几十集一个多月就播完了,等你改编好,画出来,早成了明日黄花。再加上现在版权法实施,改编文学作品须征得作者、出版者同意,一圈手续办下来,早已错过了时机。中国连环画必须有自己的创作队伍,最好画家自编自画,创作自己的人物,自己的故事。原来的编创模式有待改变。
但连环画绘者小杨却说:我们一向命题作文惯了,叫我自己编个故事实在想不出,即使想出来写了半天还先要出版社通过,否则几十几百幅统统白画,谁有这个胃口?请人编故事人家也不肯啊。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率先发端,推出了大型连环画套书《外国文学名著连环画》,在外国文学名著的普及化上起了不小的作用。这套书在不少没全读过外国文学名著的青少年甚至中年读者中颇受欢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套连环画虽然开本变大了,但在传统的基本形式上并无改变,依然是上图下文,只不过一页上重叠了上下两幅画面。另一方面又从此打开了连环画走豪华本套书的岐路,一时间各出版社纷纷仿效,在二、三年间书店的书架上到处是这类大开本连环画套书,如《中国通史》、《二十五史》、《诸子百家》、《战国策》等等。几乎所有的历史题材都被拿来图解了,而且动辄一大套,大开本还要精装、匣装。可大家偏偏忘记了一点,连环画的主要读者究竟是谁?事实上这些图解了的史书内容枯燥,小读者没有兴趣,大读者自有原著可读,不屑一顾。最后终于再一次成为书店书架上的摆设--卖不脱!
另一方面,大型套书的出版往往编、绘周期极短,一套书往往数千幅,必须要一批绘者赶画,于是解放前就被连环画界所不齿的“跑马书”出现了。青年连环画作者小王就有过这样的遭遇:某出版社编辑承包了一部套书稿子,时间短,幅数多,就召集小王等七、八个青年作者,把他们关在一个宾馆里,管吃管住,起早熬夜硬拼了二十来天,画完了几千幅稿子,弄得小伙子们精疲力尽,有位体质差的赶完后病了半个月。可最后一结帐,扣除吃、住费用,每人只分到几百元,而那们编辑本人却拿到了一笔可观的编辑费,于是对簿公堂,最后那位贪心的编辑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然而这一类赶出来的画稿其质量自然可想而知。
当我们翻阅这一类表面华丽的大型连环画套书时便会发现,各个篇章因为绘者水平不同,差距很大,有的甚至不堪卒读。而这类书是不能拆零买单册的。于是,要么不买,要么买一堆搭给你的次品回家。
于是,中国连环画自己推开了读者、赶跑了读者,大人们不再看连环画,孩子们则把手伸向“入侵者”--日本连环画。
就象当年港台流行歌曲入侵大陆歌坛一样,自90年代初开始日本连环画以惊人的态势向中国连环画坛入侵,从《女神的圣斗士》开始大量翻印的作品如《尼罗河女儿》、《北斗之拳》、《机械猫》、《D·N·A》、《双星记》、《侠探韩羽良》、《橙路》、《凡尔赛的玫瑰》、《幽游白书》等种种千奇百怪的日本连环画开始充斥于大大小小的书摊。这类书并不便宜,一套往往十几、数十册,每册三至五元,可孩子们偏偏愿意拿出钱去一本接一本地买,它们的吸引力在哪里呢?
文:艾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