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环画走向之臆测
中国连环画的振兴之路,笼统地讲在尊重欣赏习惯的基础上引进外来新鲜血液,无疑是正确的;如果具体讲,讲实际的可操作方式,那当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最后大家还是要走到一起的。
我以为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选题问题。传统的中国连环画以历史题材、民间传说戏曲故事为基本题材,王叔晖的《墨子救宋》、《杨门女将》、《孔雀东南飞》、刘继卣的《东郭先生》、戴敦邦的《红楼梦》等等,都已成为经典之作;进入80年代,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外国名著、武侠题材纷纷进入连环画创作者们的视野,在各个题材领域都有上乘之作。
未来的连环画在选材上,应该以此为基础着力开辟新的题材领域,要注意那些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新闻热点焦点,发挥连环画创作灵活机动速度快的优势,及时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反映出来,让生活节奏逐渐快起来的广大群众经常能看到最新的、与其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连环画作品,像服务态度问题、物价问题、医疗问题、孩子问题、交通问题、房子问题,林林总总均可涉及。这就需要连环画作者要像新闻记者那样有敏感的认知能力,关注活生生的现实,努力把连环画的优势发展成一个可以与报纸、电视、广播并驾齐驱的媒体形式。
科学技术和未来世界是孩子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其受欢迎的程度可以从《奥秘》杂志独树一帜的成功中窥见一斑。以后的连环画创作一定要注意开发这方面的选题,充分注意那些能抓住广大中小学生心理又于他们的成长有益的东西。这样印数和利润也就成了可以迎刃而解的问题了。
还有一个可开发的选题领域,已为近些年的大开本、大部分连环画所涉足:古籍类。蔡志忠的变形漫画把这个题材引入以后,效仿者蜂拥而至,粗制滥造的“跑马书”大量出现让读者倒了胃口。《中国通史》《二十四史》《史记》《经》《史》《集》之类入画,关键之关键还在于精工细作。今后的中国连环画创作在这个领域内是可以大大地精耕细做一番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过一套《中国成语典故》,陆续出350本,如今已成为收藏的热门书,其成功的要诀就在于认真和细致。
第二,与选题同样重要的是画法。讲画法的前提是认真,只有在认真的前提下谈论写实或变形、夸张或卡通也才有意义。在一定时期以内,传统的线描、水墨画法与卡通画的结合还是比较困难的,各个画法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以后的融合打下好的基础。
第三,开本。开本是个技术问题,但就连环画而言,其开本已成为与内容相联系的一个十分必要的审美成分了。64开本、48开本、40开本是比较附合人们审美习惯和手感的尺寸,它们的小巧和便于携带独、独具一格,让人爱不释手。同时,小开本也就决定它们的价格更为广大的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接受的特点,对销售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些年搞的大开本套书连环画之所以不太景气,在画法普遍粗糙的原因之外,其大开本多印张导致的高价位,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过去几分钱、几角钱买一本连环画,现在为什么不可以搞与如今的物价相匹配的一两元一本的连环画呢?开本少了,价格自然也就低了,当然单本书的利润的绝对值也就小了,这就是这些年64开、48开、40开连环画绝迹的重要原因。然而大开本必然导致高定价,高定价又导致了滞销。现在是需要“拨乱反正”的时候了,64开本、48开本、40开本连环画将会以其高印数同样回报出版社以可观的利润率。
第四,发行。连环画的发行我以为要与普通图书的发行相区别,特别是那些时效性、新闻性强的连环画,要向报纸、期刊的发行靠拢,要学习国外的发行方式,充分利用杂货店和百货商场,在新华书店发行、发行所发行、订货会发行、出版社直销以外开辟连环画发行的特有天地。
文:梁东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