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名本的趣味
在我的藏书经历中,签名本的收集究竟始于何时,现在已记不大清楚了。但第一本签名书是作家吴因易的长篇小说(梨园魂)。此后不久,又从九眼桥桥头买到198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的(涓埃集),封面盖着“沙河赠书”印章。正是这颗小印章,勾起了我对签名本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关于签名本,叶圣陶曾对姜德明说:“签名本必有上款,又可以考究受书者何以不能保存,以至传到旧书铺,此亦掌故也。”姜德明作为新文学图书收藏家,收集的老作家的签名本很不少。他在研究过程中,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每本有作家签名的书,其散失、流传的经过,我相信都可引出一个可长可短的故事来。看起来琐细,也许会包含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时代意义。”确实,在这点上我深有同感。我手中有三本民国时期的旧书,是近代史学家陈援庵送给他一个弟子的。其中一本上有陈援庵的题签,另两册的书面上则钤着陈老这位弟子的名印。陈老弟子,现在也是耄耋老人了,可以肯定这三本书确是散自陈老弟子家里。我推想是“文革”中老人受冲击时流散出来的。 作为爱书者,当看到手中的旧书上有作者墨迹时,真如晤老友,而细审作者与受赠者的关系,或许还有意外之得。
对旧书的版本我比较注意。近十年访书经历中,颇存了些旧版书。:1998年秋天,淘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2月出版的金克木先生译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回忆自传(我的童年)后不久,将书远寄京城,请金老补签并略述本书的版本情况。金老在书上题云:“此书原在抗战结束时,1945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此是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以后又曾再版,已无照片。得此本真可谓有书缘矣。”现在,书犹在手,而金老已归道山,不禁有“天不留耆旧,人间惜老成”之慨。
文:刘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