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艺网-寻宝堂
买东西 购物车 登录 免费注册 寻宝社区 帮助 问题反馈
    高级搜索 我要卖
连藏探讨 连友新语
藏家风采 名人连缘
连藏常识 连藏行情
书市导航 连藏乐
全国第一届(1963年)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二届(1980年)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三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四届(1986至1990年)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六届全国美展连环画获奖作品
全国第七届全国美展连环画获奖作品

读者喜欢的 才是最好的
--从《赵奇连环画集》说起……
  《赵奇连环画集》是在老连环画再版热的背景下推出的一部"创新"作品,这个大胆的创举对只有再版无新版的连坛来说,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敬佩的。该画集曾被美术界专业人士高度赞许,但据北方连友介绍,该书销售却极为不畅,甚至有邮购此书的连友要求退书。面对如此的尴尬,恕我直言:这是一部造诣很高的美术画集,已完全超出了连环画所能胜任的范畴,细细思量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在连环画的定位上,此书的策划者及出版者的思维理念出现了偏差,连环画是人人都能看懂的普及性通俗化的大众读物;在连藏界有这种说法:连友要提高欣赏层次,要学一点美术知识,懂一些绘画原理。这是善意的提示,却有悖现实。当今社会,人们文化生活极为丰富,连环画不去适应读者,反叫读者去适应连环画,欣赏连环画本是轻松惬意的享受,没必要将自己的视觉搞得如此疲劳、如此深沉。
  有人将连环画传统写实手法视为陈旧的,过时的,并说老画家是“匠心十足”的“画匠”,本身就难以服众。“西游记”题材曾创中国连环画版本之最。有哪一本超过了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赵宏本,钱笑呆绘),《筋斗云》(刘继卣绘)《通天河》(陈光镒绘)?上述作品用传统绘画技巧与丰富的想象力,造就了一种虚无缥渺的境界,使读者笼罩在幽深的神话氛围而欲罢不能。《红楼梦》也有八十年代版本与老版之分,真正征服读者的还是传统的老版本。有连友说《三国演义》缺乏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因而更显暮气横秋。记得同名电视连续剧,在九十年代初播放时大放异彩,好评如潮,并几次重播该剧人物造型完全是从传统连环画中移植过来。可以想象传统线描的“三国”人物,已被人们根深蒂因地印在了脑海中,尽管此剧人物个性极具特色,但在某些单挑独斗的打斗场面及环境配置上与小人书相比,还是略显逊色一些。在刘锡永与夏书玉的《暴风骤雨》第三页中,是地主韩老六家的一幅中景特写,画面上下有挑水、盖房、打柴的官工,特别是房上两位正在翻盖瓦片的匠人颇让人感到亲切。在今天的大都市里已没有这样的手艺人了。倒是在笔者所居的小县城里至今还有极少数人在从事这一职业。感激画家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对普通民众的关注与刻画!这些看似平淡的画面往往使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心中更涌动着一丝难以名状的回味,那感觉正是读者所渴求的两个字:真切。
  说了一大堆老版书的溢美之词,并不是传统派已完美无缺,学院派就一无是处,关键是学院派某些作品脱离了普通读者所适应的能力,单纯地追求所谓表现形式的高层次。没有专业的美术理论知识,无论如何也享受不到这类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赏娱悦。当连友们为传统派与学院派的雅俗喋喋不休之时,上海人美社的老连环画再版本成为了图书市场上的一大亮点,有关人士是否从中领悟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踏着往昔情怀的旧梦,缅怀消逝已久的朴实与典雅,传统意义上的连环画为我们展示那种难已忘怀的意境,不仅仅是情节的再现,更有人们对过去岁月所值得追忆的一份温馨感司,我想这正是传统连环画的永恒魅力吧。
文:祝康华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激情与理智
   读者喜欢的 才是最好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