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艺网-寻宝堂
买东西 购物车 登录 免费注册 寻宝社区 帮助 问题反馈
    高级搜索 我要卖
连藏探讨 连友新语
藏家风采 名人连缘
连藏常识 连藏行情
书市导航 连藏乐
全国第一届(1963年)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二届(1980年)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三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四届(1986至1990年)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六届全国美展连环画获奖作品
全国第七届全国美展连环画获奖作品

忆“小人书”

  “小人书”已经需要回忆了,真叫人有点伤感。
  对于时下的成年人,“小人书”是童年时形影不离、至亲至爱的伙伴。可以说每个人几乎都有过手捧“小人书”的往事。小时候,母亲逛店时,就把我撂在书铺内,待她逛够了,便来接我,准保不会丢失。
  “小人书”就象一块磁石,把我牢牢吸住。对“小人书”的迷恋到了极点时,我竟自编自绘,再用线订成一本本,还傻里傻气署上“冯梅华”的笔名,和那些心爱的“小人书”并驾齐驱地放在一起。可惜那些自制的“小人书”早已失落,就像丢掉了童年的照片。这才是我真正的处女作呢!
  关于“冯梅华”三字,原是出自对于连环画家颜梅华先生的崇拜。那时孩子们心中的连环画家,就像今日的歌星一般光芒四射。每个孩子都能一口气背出一长串连环画家的名字:赵宏本、红叶、钱笑呆、沈曼云、严绍唐、水天宏、张令涛、笔如花等等。有“迷”围绕,方为名家。记得一位姓毕的同学,最迷沈曼云笔下那一连串迪斯尼式的闹剧,于是常常突发奇想,把女同学的辫子结在椅背上,或者捉一些蟋蟀,用老师的粉笔盒扣在讲桌上……,于是便常被老师撵到门外罚站。还有两个同学看剑侠“小人书”走火入魔,离家远走,声称要上峨眉山寻仙访道,拜师学艺。想想那时的孩子多么单纯!可如果孩子不单纯,不是更可怕吗?
  我曾经还是“小人书”“收藏家”。鼎盛时期藏书五百余种。全家人都是借阅者。逢到他们借书时,连平时威严似虎的父亲也变得和颜悦色起来。除了“小人书”,谁也无法使父亲的面孔变个季节。我便把零用钱、压岁钱、卖破烂的小钱,全拿去买“小人书”,努力补充货源,好保住自己这特殊的地位。人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原是要费很大的气力呵!
  这些“小人书”在“文革”初的洗劫中,被焚被毁,不得而知。只是以后看到几个邻家的孩子坐在路边,津津有味也看着我的一本藏书《沈万山巧得聚宝盆》。这本“小人书”取材于周庄的沈家。描写沈万山穷途末路时,一头撞在南墙上,墙朽而摧,竟然显露出祖辈埋藏的大聚宝盆,于是陡变巨富,直上云宵。前两年在上海,肖关鸿、吴芝麟诸友邀我周庄一游,来到沈家,极是亲切,尤其看到门楣上雕着一个聚宝盆,马上联想那本“小人书”上的故事,讲这聚宝盆的来历。朋友们听后都笑,不知我怎么幼稚得以“小人书”为据。是呵,童年的知识往往是一生的依据。
  如今在书店几乎找不到一本那种巴掌大小的“小人书”了。一如童年,去而不见。难道时代一定要把它捆在旧报纸里?究竟是生活淘汰了这种方式,还是我们放弃了这种方式--这已经是另一篇文章要写的了。
文:冯骥才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冯骥才让“老夫子”重见天日
   忆“小人书”